一心服務 以人為本 ——專訪聯合書院新任院長王香生教授
撰文︰吳家怡 (05/中文)
王香生教授從8月1日起接替秩滿卸任的余濟美教授,出任聯合書院院長。王教授現任體育運動科學系教授、中大香港教育研究所所長,以及美國運動醫學會(ACSM)及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會士。早於讀大學時,王教授已多次到訪聯合書院張煊昌體育館參加比賽,更曾在湯宿前及校巴站的聯合石碑拍照留念,自此與書院結緣
曾任書院輔導長 推動邁進地球村系列
自1996年加入中大及聯合書院至今二十六載,王教授一直盡心投入書院活動與服務,2007至2012年間就曾任書院輔導長。他憶述:「那五年間,我們積極投入宿舍及學生工作,當時同學參與活動的熱情非常高漲,大家聯繫緊密,令人印象深刻。另外較難忘的,是我們成功推動並一直維持到現在的邁進地球村系列(Globe-Oriented Active Learning Programme),這GOAL Programme已日漸為書院同學所熟知。」2008年,王教授整合了書院個別運作的交流計劃,成立邁進地球村系列,配合全球化及多元文化校園的趨勢,提供獎學金鼓勵學生到外地交流學習,期望同學能與世界各地的年輕人一起學習和成長。
王教授續說:「GOAL Programme選拔同學可以用較彈性及人性化的準則。過去處理申請時通常只看同學的成績或面試表現,但我們在小組面試時看到不同學院的學生各有所長,商科學生就很習慣做口頭報告,短短五分鐘已能充分展現自己的優勢;工程學院的學生則可能較擅長觀察,未必會很主動發言。我們會綜合考慮各種因素,例如同學可能成績稍遜但服務表現突出,我們也會彈性處理。有些同學可能去了一次,拓闊了眼界,改變會很大。我們聯合的同學只要有心,就能有機會。」
院長室的牆上掛著兩幀照片,正是院長帶隊去英國牛津大學交流時與同學的留影。「我十年內最少三次帶同學到牛津作語言及文化交流。我期望同事可以繼續豐富GOAL Programme的內容、內涵及注入更多新元素。例如考慮到疫情、社會現狀及當代發展情況,除了歐美的大學,我們也可以發掘去新加坡、日本、韓國等亞洲世界級名校的機會,甚至可能中東國家,同學也會想去探索,GOAL Programme是充滿活力與生命力的。」
兼任兩屆副院長 參與校友會工作
王教授於2011年起同時兼任書院副院長,任期主要負責校友會的工作,對校友會的活動和發展認識較多。「聯合書院於1956年創校,甚至有早於1956年的前世今生,老校友很多,書院的發展篳路藍縷,一直走到現在,當中校友的團結與支持很令人感動。」王教授認為這是聯合人的特質:「校友與書院務實創新的精神很貼切,這是我們畢業同學的特徵,聯合校友都對書院有很強的歸屬感,很願意回饋書院及大學。中大的校友會聯會及其他崗位中,頗多聯合的畢業生。我在各種活動上遇到很多聯合校友,他們服務書院及大學的心都很熱切。」
聯合屬大書院,有近三千五百名學生、二萬九千名校友,其實要凝聚大家並不容易,王教授謂:「幸而聯合學生對書院生活很投入。我們的通識教育課,加上四個宿舍以及兩個走讀生舍堂的舍監都發揮了很大作用,同學在生活及學習上都會有以聯合為家的感覺,凝聚力很強。雖然我們未必如其他兩間舊書院般,有很特別的精神或信仰,但我們的同學、校友真的能做到務實創新,這不就是我們聯合明德新民的精神嘛!我們自由而不散漫;認識並尊重歷史,同時心思不斷更新變化,有動力創新前行,不會讓歷史成為障礙或包袱。我們很多學生、校友真能做到『光輝聯合人』,氣氛活潑很有生命力,很多積極的校友在不同業界中都是翹楚,令人自豪。」
堅守服務心
有謂初心易得,始終難守,但王教授在中大及聯合多年,卻能始終如一:「接任新院長,其實跟我過往工作的心都一樣,就是服務:服務同學、服務同事,推動書院發展。在服務中,團隊自然會慢慢做出好的決定,服務就是我們的動力與動機,在我人生態度上這兩個字很重要。I come to serve, not to be served。我也很希望我們的同學、同事都有這種對人的心。」王教授過往的工作較多在前線,很清楚前線的實況,接任院長後,就能將這些訊息準確、實在地與大學、校董會以及其他持份者溝通。「兩者其實緊密相扣,我能將實情清晰把握與傳達,對發展才有益。新工作較多在規劃與行政上,但我喜歡接觸人,所以正計劃盡快與同學及書院同事加強聯繫,以便待疫情和緩時,進一步推動書院同學學習與非形式教育。」
王教授投身教育多年,在本港及國際的研究及教育機構兼任多項職務,包括校監、校董、學術期刊主編等,他總結說:「我花了很多時間在工作上,在自己的學系會教學、會帶研究生,我培養了十八個博士生,在我的學科算很多了。」他更笑言:「過去在中大及書院多年,可謂是用了洪荒之力集中教學和服務,很有意義。工作帶來很大樂趣,能參與其中也很榮幸。」對於要兼顧學系與書院等工作,他提到要更謹慎安排時間,「幸而我的學生及研究團隊都運作得很好,所以我有信心兼顧。我希望可以與同事建立團體合作以及服務的文化,包括有良好的溝通,希望同事有工作上或其他問題想傾談時,可以覺得無障礙,我很歡迎他們隨時來一起討論如何可以做得更好。」面對新職位,王教授從容自若,他謙稱:「畢竟我在大學工作多年,雖未至於說駕輕就熟,但也略知一二,所以現在做得很快樂:會有新的經驗,又不會太大壓力。要真有甚麼壓力的話,也不用太擔心,不會承擔過於我能承擔的。我會盡力,也能坦然。」
書院未來的發展
談到書院未來的發展,王教授謂將配合大學策略計劃《中大2025》,計劃涵蓋了教育、學生體驗、凝聚校友、全球視野、社會責任等範疇。「之前我們已注意到這些發展方向,未來會進一步向同事說明,一起看看我們的活動如何配合。特別是現在很強調學生在學時可以有經驗學習,到社會取得工作經驗,我們日後的活動會注入這些元素,也會開展服務學習等社會實踐活動,書院通識部的同事已經在做大量的工作。校友也一直出錢出力支持我們的工作,讓他們有更多機會了解我們在做甚麼以及日後的發展很重要。在校內則志在推動多元合作、包容及國際化的環境。過去我們一直在說國際化,但現在當讓同學更了解在互相尊重、包容的環境中生活是很重要的。我們會配合聯合國的可持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讓我們更主動提醒自己是在地球村、是國際社會中的持份者,並提昇同學這方面的認知。我們將檢視如何與大學的發展策略及聯合國的SDGs配合,做得更好。我們有這些思維與做法,也能無形中增強跟我們合作的同學及老師對這方面的認識與理解,這環境就是非形式教育願境和成果,所以未來我會與同事努力籌劃與推動這工作,能見到同學受益,我就有更大的動力,能參與其中,我很興奮。」
另一方面,疫情下很多學生活動都受到影響,聽到有畢業班學生為了參加來年有望恢復的交流活動而申請延期畢業,王教授立即回應:「這些情況一定要讓我們知道!這些都是我和同事經常思考的,看看如何為同學提供更多更好的機會。例如過去某活動只有十位同學能受惠,來年能否加到十三、十五人呢?又或有同學快要畢業了,我們能否優先給予他們機會?疫情下可能同學父母的就業或同學自己的經濟都有壓力,我們的獎學金可以調配更多資源加碼。這些考慮,開會時我會讓各委員會主席及前線同事知悉。我們疫情期間減少了活動,所以再次啟動時財務上應該都可以做到,在原有的措施基礎上可以更有彈性,因時制宜,酌情幫助,這樣同學也會感受到書院以人為本的精神。」
運動與堅韌精神的培養
提及平日的興趣,王教授說:「我是雜家,會看不同的書。平時也有運動,我在辦公室放了台單車,有空時會踏出科學園。我也會急步走一兩小時,因為我較注意避免運動創傷,所以會減少撞擊力大的運動。」王教授很重視運動:「小朋友若能多參與運動,對處理人生的喜樂及勝負會有幫助,運動水準愈高的,愈能體現。試想想,在日常生活中,還有甚麼情境比體育運動更激烈?這種激烈不單只是情感上,也可以是體能上的,可能付出很大,汗流浹背但最後仍會輸,而且輸的過程不一定很尋常,有可能是對手出損招甚至是球證失誤,這不正正是人生縮影嗎?就像我們寫了篇好論文給期刊發表,但對方可能是不同學派的,他們第一時間就不喜歡了。」
王教授他笑著回憶:「我喜歡玩球類與田徑,我在英國讀的大學長期保持全英運動第一的,他們為了不讓學生失望,雖然只有First Team成員可以打全英大學賽事,但其他同學有興趣也可入Second Team、Third Team,而我是第一個華人加入他們的籃球First Team,即使一星期訓練多晚也很快樂。」
當時的經歷讓王教授體會甚深:「我當初是典型香港人,賽後我的隊友已在更衣室討論待會喝甚麼啤酒,但我輸了會生氣會不忿,一直叨叨剛才的賽事。我隊友就跟我說 “It’s a game!”對啊,這不過是場遊戲,這提醒了我:我們可以汲取經驗,但仍要向前;可以想想喝甚麼,但比賽時又很認真,這不失為一種人生態度。比賽不一定要贏,參與本身就很重要,贏輸都是學習。如果從小有這種經驗,對人生勝負起落看得比較通透,對心理健康很重要。」
加入中大後王教授也曾參加中大的校長盃,領軍籃球隊:有時去中小學做嘉賓或參與他們的工作,我也會提出讓學生有更多機會投入體育運動,給他們多點鍛煉,對他們的成長會有幫助。運動或戶外活動可以訓練獨立性,提昇很多成長需要及社會期望的素質,而這些素質及機會並非坐下來讀讀書就能得到的。有些運動例如跑步、游水都是closed skills的,只在一定距離重覆動作,但球類運動的情況複雜得多,更要與人合作,從小參與就能豐富社會經驗,守法及團體精神會更強,真正體現對對手的尊重,勝不驕敗不餒。可能與做研究一樣,這次不行就再修改,下次再嘗試,人會變得較有韌力。我有這種體會,遇到困難也不會覺得是世界末日,對外在環境的適應會較容易掌握。」
王教授感嘆:「香港可能太強調中環價值、精英與競爭文化,其實應該用更寬闊的眼光看待事物:我們可以接納平凡,當然並非平庸,我們也可追求精緻。我希望在大學也如是,能讓學生打造夢想。書院的活動也會重視和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引導學生了解、接納學習與成長中的困難和挫折,學會分析原因,尋找解決方法,在困難中磨練意志,增強對挑戰的承受能力。」
對書院學生的期望
王教授希望同學能培養對社會的責任感和服務意識、關心社會,建立正向的人生觀與價值觀,不斷完善自己、鞏固終身學習意識,成為具備國際視野、創新思維、勇於擔當和具備領導能力的高層次人才。他也希望同學能立足香港、胸懷祖國、放眼全球:「純粹追求個人成功及榮譽是有不足的,希望同學有家國情懷,對家人、對自己身處的地方有感恩之情是應該的。在這地方,東西文明同時鑄造我們的年輕人,而我們又保有東方人傳統的美德。另外,希望我們的同學在讀時,除了專業訓練,也注重眼界的培養。大灣區較接近香港的發展水平相若,未來五至十年內地與香港的政策也會提供很多機會,同學將來的工作機會與貢獻,可能相比僅在一個小城市多,所以希望他們可以有胸襟去這些地方發展或接受挑戰。雖然現在有很多同學可能要慢慢適應,但有這種胸襟與理解,對他們個人發展會很有幫助。」
王教授致力推動書院的非形式教育,對同學展開全人教育理念、在聯合積極營造和諧的生活和學習社區,建立起以人為本、包容和關愛的師生關係,使學術教育和成長教育切實有效地結合起來。相信在一身儒雅風華,熱愛書院、心懷學生的新院長帶領下,書院定能如這夏日豔陽般繼續光輝照耀,向前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