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面嘗試活出學者的精神
校園記者:鄭戎惠(新傳二年級)
英文翻譯:李佩兒(英文四年級)
蘇偉文教授畢業於1988年,曾躋身政界擔任運輸及房屋局副局長,並縱橫教育機構,曾擔任香港中文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副院長、香港恒生大學商學院院長及香港浸會大學持續教育學院院長,現為職業訓練局高峰進修學院院長。閒時,蘇教授發揮所長成為公共知識份子,在報章撰寫專欄,帶動公眾討論。
校董會副主席李國忠先生(右三)、校友會理事會副主席蔡明都先生(左三)、副輔導長曾淑瑩教授(右二)、副輔導長謝志成教授(左二)、副通識教育主任梁德華博士(最右)、院務主任陳文軒博士(最左)與蘇偉文教授(中)一同合照留念。
年幼經歷 立心回饋社會
蘇教授就讀的曉明小學建於天台,沒有固定課室,上課也要「走鬼」。他自小於油塘成長,到只有兩個地鐵站之隔的觀塘,對他而言已有如「大鄉里出城」。入讀中大後,能夠擁有自己空間也是蘇教授感到最快樂和舒適的事。圖書館是他最愛流連的地方,從書本上可以感到精神豐盛,大學教育讓他培養多角度思考,回到聯合就像回到另一個家。他打趣說,儘管許多同學都不喜歡到聯合學生飯堂用膳,但對他而言卻是回憶的味道,校園內,所有同學打扮樸素,在膳堂捧着同一個飯碗,是人人平等的最佳體現。蘇教授指自己畢業時只有兩條呔,一是自購的黑呔,另一條正是聯合書院校呔,他始終喜歡留在校園,因為時刻提醒他要返璞歸真。
蘇教授現擔任職業訓練局高峰進修學院院長,他視每位學生如己出,認為這群年輕人是未來的先鋒。18至22歲的大學生總能令校園充滿活力,也讓他有動力工作並向後輩分享自己的經歷。此外,他希望多多參與中大及聯合書院的活動,薪火相傳,以生命影響他人生命。
做事使命感強
從政點滴體現出蘇教授的謙卑,他於2017年上任運輸及房屋局副局長一職,任內處理三隧分流及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擠塞事宜。「學者做官,都係硬着頭皮上。」政策曾令市民不滿,但蘇教授認為只是因為自己未能符合大眾期望,故大方接受一切評論,並相信用心必能被欣賞,儘管受惠者未必會親口感激他,但他能夠使人生活變得方便經已足夠。支撐蘇教授的,不是經濟誘因,而是一份使命感。
正職之外,他每星期六於信報發佈專欄,又有出版金融範疇書籍,他希望可以通過文字分享自己所知所想,以此貢獻社會,因此出書雖艱難但他仍津津樂道。近年新媒體興起,人人也可在網上發表意見,令蘇教授也要調適與大眾溝通的方式,但仍然沿用報紙作媒介。比起YouTube或其他新型平台,報紙不會有迴音室效應,同時不受演算法影響。以前他偏向分享專業知識,現在則將重點放在闡述個人觀點,繼而希望帶動市民看法,令市民不會隨波逐流。他為每篇專欄費盡心思,用十多小時準備,不單靠感官或直覺,而是要做各種資料蒐集才能下筆。
蘇教授最後勉勵學生應該多了解社會議題,即使現時資訊較以往流通,但仍然要保持批判,協助體現社會公義,完成公民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