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院動向

多元共融在聯合——聯合書院共融策略委員會

校園記者 楊欣瑜(新傳/二年級)

「包容並不意味着容忍,而是要營造一個環境——讓每個人都能感受到自己的價值、感受到自己的存在,並且有能力去表達自己的觀點。如果有了這個意識,我覺得這個世界會更加美好的。」被問及對多元共融的看法時,聯合書院共融策略委員會主席賴漢榮博士鄭重其事地說道。

多元激發創意 共融加深了解

共融策略委員會於2023年成立,是聯合書院院務委員會屬下其中一個工作委員會,旨在為聯合書院不同持份者創造一個多樣化但同時共融互助的環境,針對書院的政策和活動等提出建議,促進書院多元共融的發展方針。賴漢榮博士曾在美國、香港及澳洲接受教育,來港於大學任教近二十年。他認為,一個環境若能重視和尊重不同的價值觀,讓每個人都敢於表達自己,是多元共融的重要體現。因此,他希望共融策略委員會能在書院創造一個海納百川的環境,連結人們之間的關係。賴博士笑說:「考慮到大學的規模,書院可以在實現大學多元共融的使命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委員會成員有來自世界各地的教職人員和學生代表,也是包容性方面的考量。賴博士解釋:「我們希望有來自學生的多樣化輸入,因此有來自書院學生會、書院內地生聯合會、國際生聯合會的代表,這樣我們在討論議題時就能獲得不同視角。這不是在辯論,而是一起尋找集體智慧。」在賴博士看來,開會時有不同聲音是好事,「正因為我們來自世界各地,才讓我們的想法更有創意。過去,大公司聘請員工時比較注重態度,覺得對方態度好,教他甚麼都可以。但現在,多元化變得更為重要。」

攝於共融策略委員會舉行之茶聚。

「中大這十多年愈來愈多非本地學生,我認為我們還有很大的空間讓整個大學變得更加多元和共融。共融不僅指當外國朋友來,我們說他們的語言;另一邊廂是指一種入鄉隨俗的態度,外地人需學習當地的語言,適應本土人文環境。例如,我去泰國,我會學習泰文。有時候國際生來到香港,我們也希望他們可以學習廣東話和普通話,而不單是用英文交流。」在他看來,共融是一個雙向的動作,全球化同時也意味着需要本土化。賴博士幽默地舉出一個本土化的例子:「馬來西亞生活節奏很慢的。1994年來香港時,我受到了很大的文化衝擊。記得當時是下班時間,我慢慢地走出金鐘地鐵站,但一下子就被人推開了。到了現在,我已本土化了,我通常站在地鐵門旁邊,門一開就走出去。」

創造海納百川的書院環境

說到多元共融在書院的重要性,賴博士總結了三個重點。第一,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體驗。當群體中有來自不同背景和文化的同學,多元共融可以促進大家對世界的理解,同時提高批判性思維。聯合書院有3000多名學生,其中非本地的學生就有500多人,全球化帶來的多樣性對於學生來說有助他們互相理解和尊重不同的價值觀。第二,增強學生的全球公民意識。書院作為一個平台,在大學期間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讓他們成為一個具備全球視野的世界公民。「文化素養強調不單從自己的角度看待問題,而是以『我們』的思維去思考。」第三,提高創造力。「當我們聽到來自不同背景、宗教和國家的聲音時,有利於激發創造力。」賴博士舉自己教授的班級為例:「小組一定要由本地生、內地生和國際生組成,否則那個小組是不成立的。他們一定會有交流、辯論,但辯論不是為了彼此的差異去討厭對方,而是去促進相互理解。」正因為多元才能激發不同創意。如果每個人都以同樣的方式思考和感受,就會失去創造力。

書院每年均會舉辦交換生及非本地生迎新及中秋節晚宴,賴博士早前也有出席。

在書院落實多元共融時,賴博士認為必須從這以下方面考量:「首先,課程是十分重要的。過去,書院通識課程僅以廣東話授課,但隨著時代變遷,我們也逐漸作出改變。我們當然尊重本地語言,但學習語言也需要時間,我們應更具有包容性,讓不同背景的學生參與並理解課程內容。第二,培養包容的校園文化。最後,配套服務和資源也是很重要的。」關於最後一點,賴博士舉出了書院最近為了共融而在硬件上作出的配合:湯若望宿舍、伯利衡宿舍以及恒生樓的音樂室已經更名為「音樂室及多元信仰祈禱空間」;陳震夏宿舍的公共活動室已被指定為多元信仰祈禱室,學生可以在此自由進行鋼琴演奏、祈禱或冥想等活動;在委員會進行茶聚時,他們還討論了在多元信仰祈禱空間的天花板上設置朝向標識的想法,「多信仰祈禱室的設計是為了容納來自不同宗教背景的人,而提供麥加方向的指標可以讓穆斯林信眾在祈禱時更爲方便。這一簡單的調整有助於創造一個包容的環境,讓不同信仰的人都能舒心地舉行宗教儀式。這些調整措施讓他們感受到即使是在離家很遠的地方,也會被接納和支持。」


音樂室及多元信仰祈禱空間

除此之外,委員會已將書院內大部分的無障礙洗手間設為性別友善洗手間。洗手間上新的標識為包括代表男性、女性、中性性別的符號,以及為身體不便者提供的無障礙設施。在飲食方面,書院也照顧不同需要的教職員和學生。2023年9月初,書院在陳震夏宿舍的10樓安裝了一台提供一系列清真和素食食品的自動售貨機,包括熱食、冷食以及零食。此外,聯合書院的學生飯堂也提供素食,讓所有學生和教職員都能夠方便地用餐。為了照顧不同背景的群體,書院舉辦了一系列的歡迎活動,例如在2023年9月為交換生和非本地新生舉行歡迎晚宴以及與內地新生茶聚;在11月與書院學生會、國際生聯合會和內地生聯合會的學生茶聚。賴博士笑著說:「我很喜歡這些不同的活動。茶聚看起來好像飲飲食食,實際上並不是,而是在創造一個平台去將大家凝聚在一起,通過輕鬆的氛圍開展對話。」同時,書院推出「多元共融資助計劃」,支持各學生組織舉辦校內多元共融活動。

提供清真和素食食品的自動售貨機位於陳震夏宿舍10樓


無障礙洗手間加上代表男性、女性、中性性別的符號

多元共融的未來實踐

賴博士認為,成立共融委員會是一個好的開始,可以促進個人對多元共融的關注。在具體實行時,書院迎新也是一個好的平台,能讓本地的和非本地的同學感到親切。此外,在文化交流活動方面,「我們很鼓勵學生團體去辦活動,希望讓所有學生都可以參與其中。比如農曆新年,也可以邀請國際生參與慶祝,讓他們了解為甚麼要給利是、為甚麼有團年飯等。」當然,在語言學習方面,書院和大學也提供了支援,讓學生可以按需求去學習粵語、普通話、英文等,裝備自己。除了學生,教職員也是書院重要的一份子。在去年的12月,委員會舉辦了茶聚活動,讓委員會成員、宿舍舍監和走讀生舍堂堂監,以及完成了網上培訓課程「多元共融:無意識偏見2023」的職員能夠在一個輕鬆的環境中互相交流對於校園多元與共融事宜的想法,共同促進多元共融。

在賴博士心目中,校園成功實現多元共融的指標是什麼?「大學已經在多元共融方面有相關的指引。在書院層面,我們可以和大學一起執行,甚至可以做得更多。」賴博士思考道:「如果真的需要一個指標,我們可能要做調查去訪問學生。因為我們的委員會去年剛剛成立,在未來,第二或第三年可以考慮做一些關於校園氣氛和歸屬感方面的調查。」跟學生對話,便可以收集到相關回應,所以賴博士十分重視與學生交流的活動。

展望未來,賴博士希望可以多加了解阻礙多元共融的原因,並且在課程中納入具備國際視角的文化體驗。「不要剝奪學生的學習權利。我們應該努力更包容和關注所有學生,包括有特殊需求的學生。」他也非常關注現在的科技是否能夠讓不同背景的學生都能毫無阻礙地學習。賴博士表示:「香港有700多萬人、大灣區有8000多萬人、全中國有14億人,而亞洲有40多億人。在了解世界這方面,我們還有很多事情要做,才能真正擁有國際視野。」

共融策略委員會主席賴漢榮博士於採訪後留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