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舍生活踏出多元共融第一步
「多元、公平與共融」(Diversity, Equity and Inclusion, DE&I)是全球流行的文化觀念,近年香港在教育和職場上積極實踐多元共融的行動比比皆是。在大學宿舍生活,與不同地方和文化背景的人相處已經成為常態。如何在匯聚多元文化的地方推動共融?這是伯利衡宿舍舍監梁德華博士、陳震夏宿舍舍監李詠恩教授致力探討的課題。
常言道大學是社會的縮影,李教授直言,讓同學早日意識到多元融合的重要性非常關鍵。「我們需要在大學創造一個環境,讓同學了解到身邊其實充滿不同文化的群體,我們應該尊重和包容每個人。」梁博士進一步補充道,多元共融不僅是大學的議題。「從幼稚園開始,不同背景的人已進入香港教育體系,能夠與不同背景的人交流對大學的發展和學生的視野來說非常重要。」
融合是雙向的
近年香港中文大學的學生愈來愈多元化,隨意走在餐廳、課堂,也不難聽到普通話、英文甚至其他語言。作為舍監,李教授和梁博士接觸到不同學生的機會更加頻密。梁博士為聯合書院畢業生,相比20年前的校園生活,他坦言察覺到變化。「在我唸本科時,很少有非本地同學,聽到最多的是廣東話。然而,越來越多內地和來自其他國家的學生來到香港,我也接觸到很多在來港前已經學習了廣東話的同學。因此,現在的融合策略不再跟過去如出一轍,『香港人一定要用普通話與他人溝通』已經過時,外來人也可以學習廣東話,更加了解我們的文化;同樣地,我們也可以進一步學習外語,方便交流。」
李教授以前在美國洛杉磯留學多年,在外地生活的經驗讓她更明白非本地生在融入上的需要。「洛杉磯是一個開放的地方,不同種族和文化都存在。但當然,問題一定存在,沒有一個地方擁有完美的多元共融。但我在美國生活的經驗讓我學會了包容,學習從對方的角度看待事物。我更加理解從不同地方來到香港的同學在哪些方面有需求。因此在宿舍中,我希望至少營造一個家的感覺,而不只是四面冰冷的牆壁。」
當一個外地人來到陌生地方,真正融入需要當地人的歡迎。李教授提到聯合書院的學生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同學最熟悉的語言肯定是廣東話,但近年同學們都很積極地尋找內地生和國際生的幫助。例如最近陳震夏宿舍在足球比賽中獲得季軍,正正因為其中一位內地同學本來是省隊成員。他提到他非常喜歡這個宿舍,在這裡結識了很多好友,讓他感到被接納。這功勞不屬於我,而是歸功於我宿舍的學生。」
從同學角度出發
學生邁出一步,書院也邁出一步。聯合書院設有「共融策略委員會」,收集書院各持分者對書院政策、計劃、慣常做法和活動的意見,以促進平等機會和多元共融。委員會除了有不同國籍的同事參與,也有書院國際生會代表及內地生會代表,聆聽他們對多元共融、書院政策的看法,提供平台供同事和同學們交流。
除了委員會,實在的資助也是多元共融最不可忽視的支援之一。梁博士以飯聚為例,明言資助可以應用於不同形式的活動。「我們最近舉辦伯家團圓活動,邀請來自不同背景的同學在大堂聚餐。學生很少直接聯絡舍監,但通過宿生會舉辦活動,我能較容易與不同背景的同學交流。否則,對方可能會感到奇怪,不知道為何無緣無故找你。」這種實際的資助使得不同背景的學生能夠參與活動,促進了多元共融的實現。
陳震夏宿舍舍監李詠恩教授經常帶Ronnie與學生見面。
李教授十分同意學生和舍監之間存在較大的疏遠,要拉近彼此的距離,李教授自有法寶。 「學生通常只有出現問題才會主動尋求舍監的幫助,於是我嘗試營造一個輕鬆的環境與同學接觸。每逢星期三,我都會帶我的貓(Mason)和狗 (Ronnie)與同學見面。我都不知道每個星期哪些同學會來,但我家的貓和狗卻會自動自覺在家等待,準備要『值班』。我會專門抽出兩個小時讓他們一起玩耍,這個畫面很美好,有些同學本來可能害怕動物,但留意到其他同學玩得不亦樂乎,他們也開始願意前來。與此同時,輪不着我發問,同學自然而然地開口透露最近學業、實習等的煩惱。我能替他們加油,或提醒他們請教同場的師兄師姐。不知不覺,我成為了像媽媽的角色。以前用通告邀請學生每星期來交談,但由始至終都沒有一個人出現。我以前沒有想過用寵物,但試一試,似乎真的收效,學生反應也不錯。回到最初,不是學生不願意溝通,而是取決於你用什麼方法吸引他們,了解他們的喜好。如果場合太正式,他們肯定不會來找你。」
李教授的「寵物療法」也啓發了梁博士。「我正在訓練一隻不害怕和人接觸的狗,不時帶牠出去散步,書院裏很多人已摸過牠。溝通不需要刻意製造正式的場合,反而結合學生生活習慣,以輕鬆的設計讓大家融入到同一個環境溝通會更奏效。寵物的力量比我們想像中更強大,無需多講,只要有寵物在場,人們就會自然地展開交流。可能只是簡單地問你的狗叫甚麼名字,溝通就這樣開始了。可能只是簡單撫摸牠們,學生也會開心。」
多元不止種族
多元共融是一個重要的議題,旨在確保每個學生都能在教育環境中獲得平等的機會和支持。在大學中,多元共融的意義更在於如何讓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融入主流教育。這些特殊教育需要可能包括肢體傷殘或精神問題,這些學生都需要額外的支持和適應措施來實現他們的學習目標。多元共融不僅僅是一項任務,而是一個持續的努力,需要不斷地關注和回應不同學生群體的需求。李教授將其中一個目標,指向跨性別學生的需求。 「我們曾經接待跨性別學生,但情況仍有很大的改進空間。如果我們在規劃中預留特定房間,專門為某一類型學生而設,就能更貼近學生的需求。舉例來說,我們目前將洗手間稱為傷健廁所,但為什麼要這樣命名呢?或許稱之為性別友善洗手間更合適,不需要將其標籤化。這在國外已經非常普遍,大學環境中也應該有相應選擇。但在香港,我們可能需要考慮更多。談及多元共融,不只是種族、地方的差異,還有不同類型學生的需求要照顧,例如跨性別學生。我希望陳震夏宿舍能夠做一些改變,以支持不同學生的需求。」
伯利衡宿舍舍監梁德華博士期望能舉辦更多活動,以推動多元共融。
梁博士希望將現有的多元融合活動恆常化。「希望更多宿舍活動能夠包含多元融合的元素。例如,去年伯利衡宿舍舉辦伯人宴,通過申請書院多元共融的資助,邀請不同地方的同學參與其中,宿生會在宣傳和其他環節中也積極邀請非本地生參與,所以最後伯人宴有很多非本地生參加。我希望能夠將這些活動變為常態。 」
「聯合」書院或宿舍舉辦活動也是梁博士其中一個目標。「我希望聯同其他宿舍舉辦活動,如果僅以一個宿舍為單位,參與人數有限。但如果歡迎其他宿舍的人參加,就能營造一種更健康的風氣,無論是推動多元共融還是宿舍活動都會更好。因此,如果有機會,陳震夏宿舍的20週年活動,我們伯利衡宿舍應該多多參加,令活動更吸引。如果能建立起這種文化,對於聯合書院的宿舍文化來說也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好事。以後不再是一個宿舍的活動,而是一個融洽的四座宿舍,甚至連同走讀生舍堂的同學,整個集體一同參加的活動。這是我希望實現的一個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