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书院杰出运动员专访

专访嘉宾︰庄嘉欣 (2016/体育运动科学)
黎正邦 (2019/运动科学与健康教育)
蔡欣姸 (2019/地理与资源管理学)
俞雅欣 (2022/食品及营养科学)
撰文︰吴家怡 (05/中文)
体育是教育的重要一环,联合书院向来重视体育,所以吸引了很多运动员学生加入这个大家庭。
资源丰富、关怀照顾
书院致力为学生举办各种体育活动,例如不同宿舍间的比赛,又有专门颁发给运动员的奖学金、陆运会等活动,能破记录都有奖励。天赋、努力再加上机会和适当支援,才能孕育出优秀的选手,然而在香港,排球并非精英运动项目,所以在香港当排球运动员特别艰难。
「香港男排第一人」黎正邦校友解说,精英项目的运动员只要达到某个目标就能入资源丰富很多的体院受训,例如有住宿、膳食、营养师、物理治疗等全方位照顾:「但我们没有,即使打港队也无法在体院受训。在香港没可能当全职排球员,也没有全职球队,很心酸,只能当自己表现很优秀时,自行在外国寻找机会。这是较难的地方但也是最开心的,因为我真的做到了。大学及书院的奖学金是很重要的支持,让我在学时也能自费买机票、到外面住、到外国找职业队跟操等,有着这些经歷才慢慢有机会打出去。」
香港三项铁人选手蔡欣姸校友也说:「组爸组妈都说联合奖学金等资源很丰富,这也是我当初选入联合的原因。书院又有迈进地球村系列,交流机会很多,贊助的金额也高,我很多书院朋友都去了不同的国家。」刚毕业的香港跳远运动员俞雅欣校友谓:「书院真的很支持—奖学金运动员,除了有必然宿位,书院职员也会提醒我们甚么时候要交甚么表格、有甚么要做等等。」蔡欣姸想起以往代表学校去联校运动会时,参加几个项目也挺累的,而书院都会准备餐蛋治、柠水、热奶茶等小吃给他们补充能量,她笑称:「也试过可能预算不足,餐蛋治会变成牛油加面包!这些看似微不足道,但都是书院对学生运动员的照顾。」
大学生活忆记
运动员虽然要勤加训练,但生活并不枯燥。庄嘉欣校友读体育,也有上庄:「幸好读体育的人都很有义气,如果我要去训练或比赛,其他庄员就会互补帮忙。」黎正邦也有着偶尔日夜颠倒、与同学茶余饭后谈谈天、下课后去吃吃Tea的普通大学生活:「最难忘的是UC CAN。每晚校队练习后我们都会去UC CAN吃饭,那时我尚未严格控制饮食,喜欢吃甚么就吃甚么,很好吃,饭堂职员很友善。」俞雅欣也认同:「入学时常听人说UC CAN难吃,但我觉得平均都是UC最好吃的呀!肉饼饭就很不错,而且职员真的对学生很好,会认得我们,很有爱。」然而香港榄球队员庄嘉欣却不敢苟同,她笑说:「可能时代不同,我那年代的UC CAN不行呢。还记得当时有款汁叫非洲汁,没人知道是甚么,大家都不敢试!」
宿舍生活也叫大家印象深刻,黎正邦认为联合位处山巅,地方很大住得很舒服,俞雅欣则赞嘆宿舍很善待学生,清洁姐姐都很好人,每星期还会帮他们清洁房间一次。现在似乎只有联合有这种房间清洁服务呢!但俞校友也失笑道:「可是夜了回宿舍会令人崩溃,我最快也要25分钟才能从火车站走回陈宿!」
蔡欣姸在学时为了备战仁川亚运,早于大二就转为全职选手,她笑谓现时大学有学生运动员学习支援及入学计划 (SALSA),制度比以前完善很多:「我那时的教授很多会打问号:你又出去比赛?你知道怎么交功课吗?会较尴尬。我第一次去办延期毕业时,职员还翻查了很多文件,问我延毕原因,到第二次再去就顺利很多。」对她来说,对联合印象最深刻的当数第一次参加联合聚会:「聚会开始时会播院歌,我中学母校是协恩,院歌和我中学校歌的用词都颇有中国文化色彩。我第一次听院歌就觉得很有气势很雄壮,但因为用普通话演唱,我也是后来才看清歌词。其中『善与人同,才由学广,识古知今,开来继往』我很有共鸣。『才由学广』指有『天赋的才华,必须努力学习才能发挥出来』。这与运动一样,我们有天赋去玩运动是上天赋予的礼物,但我们必须很努力练习才能发挥出来。下句意思是『认识往古,衡量当前。』就如我玩铁人的师兄师姐都会分享比赛经歷,给了我们很多例子参照。因此,我第一次听院歌时就觉得很有力量,很有使命感,印象深刻。」
坚持源于热爱
四位全职运动员校友乐观积极,受访时全程笑着分享经歷,但箇中辛酸外人总有所闻。正所谓「多少春秋风雨改,多少崎岖不变爱」,黎正邦直言:「会成为全职运动员一定是因为很喜欢这项运动,否则这路上的艰辛没法挺过来。每天训练、严控饮食、体能训练等等,很辛苦。若非走上这条路,我的生活方式必定不会如此。」俞雅欣也断言:「若不是当运动员,我肯定不会节食!」
庄嘉欣是全能型运动员,入大学时既打手球亦打篮球,还会跑步。直至升大二的暑假,在夏鼎基运动场跑步时看到有人在打榄球,她对这项较少接触的运动很感兴趣,就主动上前问师姐可否一起玩,便因缘际会开始了这项运动。「榄球的职业道路较清晰,打大专、打联赛,给教练相中就可入队跟操,他觉得你有实力就能留下。有人会说打榄球很辛苦,担心我个子小会被撞死,但玩榄球其实很容易,你身型壮实可以撞、矮小跑得快有技巧则可以避,并非拥有某一种优势就可取胜,这项运动的包容性很强。练习确是辛苦的,而且并非你努力付出多少就能在赛场上得到多少,在面对不同的失败或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结果时,我们可怎样坚持继续做想做的事?确实是很喜欢运动的本质才能当运动员的,当中的苦同时也是当中的乐,一体两面。」
蔡欣姸也认为当运动员是苦也是甜:「我在寻找自己体能的极限,我很好奇,会一直发掘自己的潜能。就如去年,有次我连续踩了五小时单车共180公里,很累,但发现原来身体可以应付到五小时的单车训练,我就会想下年能否去到六小时,甚至会否有一天我要踩到十小时才满足?另一方面就是我心理的极限:我如何看待后浪推前浪?我会否因为他们赢了我就觉得自己很没价值?我怎样更成熟地面对压力、面对比赛、面对逆境?疫情下很多运动员都无法训练,我们如何发挥小宇宙,帮自己跳过难关?我如何做好计划、如何将我学会的告诉我的后辈?这是我另一个要翻越的山丘。训练当然艰苦,但在各种不明朗因素或逆境中却不要第一时间放弃,一定能苦中作乐,找到解决办法的。我可以用双脚去探索世界。我们有很多在外国的训练营,会去一般人不会去到的荒野,用自己双脚踏上世界、看世界,很有满足感,也会感受到自己很渺小。」
除了身心的磨练,运动员还要面对不可控的外在因素。俞雅欣曾九次打破香港跳远记录,却因种种原因没有得到过任何奖金。「我小学就开始玩田径,一开始玩短跑,考完文凭试后,看到自己跳远的潜力似乎更大就转为跳远。跳远与球类或其他团体运动不同,会更清楚看到自己的数据与进步。2018年我已跳到香港的Rank 1,但只因当时我没有出战过亚洲水平的比赛,即使田径总会提名我,香港奥委会始终不批准我去亚运。那时很沮丧,他们不在乎你实际跳出多少成绩,那时我的成绩对应亚运结果也是Top 8,但香港不让我出赛。」运动员的职业生涯不算太长,每次出赛的机会都弥足珍贵。幸好2019年亚锦赛俞雅欣荣获铜牌,取得了亚运入场券。「有时去到最后苦尽甘来也是快乐的,可能就是有之前的挫折,才让之后的成功更可喜、更觉得来不易。」
职业发展
香港的精英运动员资助设有评核机制,全职运动员按类别及评核,每月资助由七千多至四万多不等,若表现不佳就会降等,即每月资助额会不断随表现浮动。这两年因为疫情没甚么比赛也会有所影响,即使能参加比赛,也要看那比赛有多少国家参加的才算,限制不少。俞雅欣慨嘆:「例如有个在外国办的训练营,我其中一名全职运动员队友因为不是排首三位,就没法随队训练,即使提出自费也不获批准,除非他退出全职运动员才可自资去。」
蔡欣姸就在各种限制下度过了八年的全职运动员生涯:「能这样长时间参与精英运动项目很幸运,否则这些年我怎能到世界各地训练及参加亚运等比赛?这可能涉及一、二百万的开支。做满八年就可以有退休金,可能会一笔过发放四、五十万。」庄嘉欣也说:「我们进了体院,可以没甚么顾虑地做运动员,但香港的榄球员多是大学毕业再入队打全职的,加上榄球的撞击力度较大,能做满八年获发退休金的不算多。」
至于外国的运动界,俞雅欣说:「欧洲的运动行业体系发展很成熟,例如在外国,破自己国家纪录,又或是全场最高分的首五名都会有奖金。外国田径运动员的所属俱乐部也会付费让他们受训及代表俱乐部出赛,完善的制度让运动员能发展得更好。」
黎正邦是香港第一位,也是目前唯一一位在外国打职业队的排球员。在外国打排球有分national season 与professional season,前者大约是6至8月的暑假时段,后者大约是每年9月至明年5月的时段。外国的职业选手就像明星那样,可以由经理人出面与球队谈合约。他认为职业赛季,说白了就是收钱替人打工,所以压力特别大。「因为外国还有外围赌钱,你一球波可能已值数千元,又例如这球队一定要取得首两名出线才能去欧联,去到欧联又一定要取得甚么成绩,而你只要在本地联赛表现稍逊可能已经没机会。虽说会签合约,但对方可以随时中断合约甚至宁愿赔钱叫你走,那你下半季就会完全没工作。」他说自己在外国属外援,一般球队请外援都会选择别国国家队或出战过奥运世锦等大赛的实力球员,自己能到外国,实在机会难得。「在外国,队友全都两米高,有些可能已经打了十年职业赛,然而一天三节的训练他们仍毫不马虎,自己想稍事休息已感到落后于人。幸好队友会分享很多经验,是很珍贵的机会及回忆,我会尽快赶上甚至超越他们的脚步!」
可惜疫情下,球坛与很多行业一样深受打击,很多商户破产无法贊助球队,不少球队直接宣佈破产。黎正邦也在这大环境下,回到香港的中学做全职教练:「12月学生打学界也打得如火如荼,因为已经教了他们一段时间,他们也有想冲的成绩,我不想放弃他们,所以2022年暑假就只签了半季合约,中间我也有打香港甲一的联赛,23年1月就飞冰岛打半季职业赛。我与学校签的约全是一年一年签的,但学校都很支持我,让我请香港一些有名的球员代教数月,待我从冰岛回来又能继续教,到8月我会再看之后是全职打球还是当教练。」
尽早尝试有兴趣的事
俞雅欣认为大学是可以很好地发展兴趣的时期,如果找到有兴趣想做的事,就尽早尽全力去做。例如当运动员,一般四十岁前是黄金时期,越早开始才有更多时间发展潜能,免得日后后悔。「在中大读书或当运动员都有很多支援,就算因此延期毕业,也没人会觉得你有问题,有机会就应该争取。」
庄嘉欣也鼓励大家多作尝试,找到喜欢的事情就去做。「主要是时间分配问题,要平衡好运动、读书、拍拖、见家人等不同生活范畴,而当分配好时间,就要学会专注。例如我练波时就会专心练、见家人时就专心享受,否则那段时光就不是最快乐最优质的了。」
或有说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蔡欣姸则认为合理订立目标就可解决。「坦白说,我将运动放优先,读书虽不马虎,但我的目标会调整,不会订得太高,不会要求自己爆4。可能3.3对我已很合理了,我能学到知识,我能满足了就行。无论是学业、运动或是其他,所订目标都应合理,否则只会徒增压力、燃烧殆尽。我们不能要求自己每一项目都是专家,也并非每一项目都需要我们是专家。」
提到当下香港运动境况,蔡欣姸认为香港当下的氛围对运动很正面,尤其各项目运动员在东奥取得如此亮眼的成绩,社会对整个运动行业都很支持:「运动员的认受性比十年前高很多,甚至对退役运动员重投社会也感觉良好,不会觉得他们不务正业。加上拨给的资源也多了,如果想做全职运动员,现时确实值得考虑并应该及时选择的,因为也没法等,机会眨眼就会错过。」
黎正邦已于2023年1月出发往冰岛打职业赛,而庄嘉欣、蔡欣姸、俞雅欣皆已取得23年9月杭州亚运会的入场券,将集中备战。四位校友的经歷,让我们看到纵「道阻且长」,然「行则将至」。谨此祝愿四位比赛顺利,再创佳绩。